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406节(4 / 6)
东西,想要藏起来打埋伏,还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通过这些对于装备的调整,林志强倒是很意外的又挖掘出了一批底子来。虽然数量无法补足部队目前的战斗损失,但也总算补充了一部分之前战损的装备。当然重机枪和迫击炮、火炮等重装备是没有的。
原来这种在十八集团军之中已经属于重装备的武器,原本就数量奇缺。各个团多的有一两门迫击炮或是五六挺重机枪,差一点的有两挺重机枪已经很不错了。步枪都不足,这些武器更没有办法补充的,只能在今后的战斗之中想法子缴获了。但轻机枪和步枪,都搞出了一点。
擦枪的命令
经过清查,林志强才发现几乎每个团在北上的时候,几乎每个团私下都藏了部分轻机枪甚至是步枪。按照十八集团军的理解,人没有了可以在新区想办法动员,关内老根据地也可以补充一部分新兵。但是若是没有了武器,那就真的抓瞎了。
关内的部队真的是在无枪无弹的情况之下苦惯了,也苦怕了。这些他们苦心积攒下来的家底,让他们全部上缴或是淘汰,实在舍不得。如果全摆出来,上级在补充武器的时候,也会减少配发的数量。
所以各个团打些埋伏,趁着这次上级难得配发装备的时候,多搞一些装备备用,在他们大多数人看来也是正常的。谁知道下回上级配发武器,会是什么时候。反正大多数的时间,装备还得自己去搞。
要知道自部队东渡黄河进入敌后以来,这些年的发展壮大,上级能下发的武器可是有限的。弹药有的时候倒是相互调剂的给一些,但其中很多也是根据地兵工厂自行复装的,只能供应步枪使用。而且很多的时候质量还不过关。子弹出枪膛之后,都是横着飞的复装弹药。
边区造的那些一炸两瓣,甚至丢出哑火的比爆炸的还多的黑火药填装的手榴弹数量倒是充足,可是威力太小。与其说是敌人被炸死,还不如说是被砸死的。四枚手榴弹捆到一起使用,还不如一枚日本造的手雷威力大。
在得到抗联大规模的补充之前,关内部队真的是太苦了。按照副总指挥在与杨震商议武器分配以及运输方案的时候,在电报上说的那样。百分之八十的步枪因为使用过度、膛线已经磨平,口径已松,射击的准确率低的吓人。
全军四十万人,步枪连同已经报废,但还在坚持工作的在内,也不足九万支。轻重机枪加在一起,不足八百挺。掷弹筒加上迫击炮,总数还达不到三百门。其中在十八集团军之中算是炮,在日军之中只是最基本武器的掷弹筒,还占据了一大半。其他火炮总数加起来四十多门,但是因为没有弹药来源,基本上是从未使用过。
最关键的是弹药奇缺,连同补给弹药在内,平均每支枪不足二十发弹药,每场战役步枪配发五发子弹,手枪三发。一场中等规模的战斗,轻机枪每挺弹药不足三十发。掷弹筒和迫击炮,每门备弹最多的也只有三发,大多数的时候有炮无弹。
在最困难的时候,一发日制六五子弹要用三斤粮食去换。各个部队在战斗结束之后,就算打了败仗,也得在战斗结束后返回原地去收集弹壳。甚至打飞的弹头,也用磁石一点点吸出来,送交回兵工厂,以便能换回一些弹药来。
必要的弹药奇缺,武器装备陈旧、数量不足始终,重武器数量严重匮乏,始终是制约关内部队无法与日伪军正面作战的咽喉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近战、夜战、白刃战,山地游击战,打一把捞上就走,也成为关内部队与日伪军作战的主要模式。
有了这些经验,各团北上之前私下打些埋伏也是普遍现象。因为谁也不知道上级下次补发武器和弹药会是什么时候。虽说上级在出发之前,再三强调到东北之后,会进一步提升部队装备等级。弹药也会按照规定的数量,进行补充。
但对于那些大部分时间从未得到上级配发的武器,一切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挥员来说,上级答应的装备那是镜中月、水中花,等到到手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还是自己动手,才是最保险的。
而各部队私下打埋伏的事情,除了太行军区调过来的部队之外,在晋察冀军区调派的部队之中,可以说相当的普遍。甚至自己这个旅下属的三个团之中有一个团,除了三挺山西仿制的使用三八式步枪六五子弹的捷克式轻机枪之外,私下还埋伏了六十支汉阳造步枪、三十多条晋造六五步枪,藏在了团后勤处托运物资的牲口队里面。
而这些武器,在他们原有的装备编制表上,是没有的。但这些武器之中,除了可以通用日制六五子弹的晋造捷克式轻机枪之外。剩下的那六十支汉阳造全部的子弹加在一起,只有不到一千五百发。而且大部分还是根据地兵工厂复装的子弹,原装使用的子弹还不到三百发。
各个部队多少都私藏一些武器的用意,林志强当然明白。这些装备,都是各自准备在新区扩军或是在必要的时补充战损使用。这些长期坚持在敌后的部队都知道,缴获有在战败的时候,自毁武器装备习惯的日军武器弹药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只是其中的少量捷克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