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fshuwu.com

第1394节(1 / 3)

加入书签

历史遗留问题,本来是没事的。可这里面却牵扯到一个问题,这个老公社卖了房子,是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的?

谁的利益?

棉站那些没买断工龄的,一直就半死不活混到退休的或者还没有退休的职工的利益。

他们没地方上班,但公职一直在。工资也发不下来,大家都回家务农了。

但如今不一样了,老棉站是集体所有的,有他们这些职工一份的。要是拆迁了,他们才是最该得到补偿的。

可你们镇政府私自把不属于你们的东西卖了,一没经过我们同意,二我们也没见你们分下来的钱。

凭什么?

其实从当时镇政府卖公社,就有棉站的职工跑到省城的信访局,反应问题。从那时候到现在,都一年多的时间了,一直都没有什么说法。就在违法拆迁死了那么多人的情况下,都没有传出跟明光有关的不利消息。要不然当时明光也不会打电话为当年的老部下找四爷说情。

也就是说,信访部门并没有把这事当成一个要办的事情来办。

怎么说呢?

这事吧,它不好界定。

尤其是牵扯到文革中的问题。当年的事情不能再往出翻腾了。

可谁知道呢?就是这么一封被信访部门束之高阁的信,会被有心人翻找出来。

要翻几十年前的旧案子,矛头对准了当时的公社主任——明光。

明光给四爷打电话说:“妖风从哪起的我都不知道。”

四爷手里捏着的一张老三提供的资料,当时购买了公社那一片做宅基地的人家都有谁。

麻烦就麻烦在,一共卖了十六户,其中一半就跟四爷和明光有关。

头一个就是清丰。清丰是花了一万块钱的,这事是老三帮着办的。本来不是大事,但这个时候这可能就是一件大事。

第二个就是老五,老五在那边买了院子,专门收购废品,做废品收购站用的。

第三个是吴达,这个林雨桐知道,赵爱华有时候带着孙子孙女回老家住。城里的住房毕竟是有些拥挤的。再说了,人都讲究落叶归根,得在老家有个落脚的地方。当时金家老宅边上那半拉子院子太拥挤了。

第四个是郑有油,别管认不认,他都是四爷的亲表哥。他没儿子,大闺女是亲生的,小闺女是当年抱养来的。给大闺女招赘了女婿,小闺女他不打算远嫁。说的对象是本村的,他给小闺女买个院子就是为了叫孩子离他近便的。

然后再往下就是明光的亲人。

钱翠翠,就是当年跟着桐桐养猪那姑娘,一起做过临时工嘛。后来成了正事工,当着养猪厂的厂长。

她在县城有房子,不过长期在镇上,就在镇上买了院子。专门挑房子少空地多的,自家种种菜养养花,觉得比住在县城美。

还有她弟弟钱进宝,都跟她一样,在镇上安家。另外边上还有钱进宝的小舅子还有钱翠翠的小姑子。都是城里人,因着太平镇离县城近,如今路好,骑自行车几十分钟就到了,感觉回来种菜择菜不比去菜市场麻烦。

剩下的八家,或多或少的,跟村上或是公社的领导有些沾亲带故的。

这里面未必就存在贪污,毕竟这是要花钱的。清丰那么是平房的院子,只花了一万,那些带着二层小楼的,没有三万拿不下来。这得掏真金白银。

好些人不是没看中地方,是一把拿不出那么钱来。

而像是清丰这样的,就算是当时拿不出来,他三叔都替他垫付了。

有三两个得力的亲戚,能倒腾开钱,就不至于叫好机会从眼前溜走。

可要是拿这个去查的话,其实不用查,只把谁谁谁的关系都标注上,大家一准都会觉得这里面有问题。甚至心理阴暗的还会猜测,说这是不是四爷和明光提前知道要拆迁的消息,特意拉拔自家人的。

尤其是金家,你看,算起来是老大家一院子,老五家一院子,连老五原先的继子都有一院子,然后就是表哥……

可是天地良心,这事要不是这次的事情大,四爷压根就没管,更不可能提前知情。

要是别人真往这一方面想,这绝对就是大事。

很容易引起民愤的。

四爷就跟明光说:“如今不管这妖风是怎么起来的,从根上把这个漏洞补上,才是问题的关键。”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今就是要先补上缝隙,然后再查查,这只苍蝇是哪里来的?

可如今都知道要拆迁,房子地会很值钱,这股子热潮越来越炙热了。

四爷就说:“不拆迁……”他的眼神幽暗,“太平镇往上追朔,历史可推至隋朝。唐朝时,又是边防重镇,明朝时期修建了城郭,城墙直到文革时期才被损毁。如今,开发区已经将旅游业发展起来了,那么,为什么要拆迁太平镇呢?复原古镇的面貌,发展旅游业。不是有很多人认为,不该拆迁,怕拆迁之后坐吃山空嘛。如今咱不拆迁了,旅游做的好了,就是一个聚宝盆。也是长久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