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fshuwu.com

第131节(1 / 3)

加入书签

可不管怎样,赶在腊八之前, 清风道长手捧圣旨一封, 带着两个道童, 由一队锦衣卫护送着赶往福建, 打算从那里出海去寻找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魏王府,左奕带着一个中年文士来到书房。

掀开厚厚的门帘,一阵热气迎面扑来,凤笙穿一身半旧的家常薄袄坐在书案后,手边放着一盏茶, 她正在翻阅一本书,书页呈枯黄色,看样子年代挺旧的。

见人来了,她抬头看过来,做了个手势。

“坐吧。”

德全奉了茶来。

这书房乃是王府重地,寻常人不得入内,所以平时德全忙完内务, 偶尔也客串下端茶倒水的小厮。今儿也是事关重大,凤笙索性把其他人都遣走了,只留了德全在身边侍候。

“左先生把该说的都跟你说了?”

这中年文士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见到的是个妇人,但很快他就回过神来,点了点头。

他犹豫着正想说点什么,这时凤笙又说话了。

“与那些人打交道,切记不能端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乃首要。不过你放心,等到了地方自会有人接应你,你只需在清风身边策应就好。”

“这些左先生都与小人说过,小人定竭尽所能,助王妃办成大事。”中年文士拱手道。

“希望你能顺利归来,不管如何,回来后我定会向王爷与你请功。”说完她看了德全一眼,德全就把人领下去了。

等人走后,左奕道:“王妃不用担忧,这李益乃老夫思虑再三才选定的对象,他为人不拘小节,颇有急智,定能胜任。”

“我倒不是担心他不能胜任,我是怕管清和那一关不好过,”顿了顿,她又有些失笑道:“罢,尽人事听天命,该安排的都已经安排妥当了,只希望能一切顺利。”

“定能顺利。”

清风道长的离京没惊起任何波澜,京城里依旧熙熙攘攘,如同以往的每一年。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到了除夕这一日。

由于这两年朝廷正逢多事之秋,各地总有灾情,尤其今年闹灾特别严重,边关外的那些金人们,大抵也知道大周正是内忧外患之际,屡屡进犯边城。

这一年多来,建平帝已先后下了两道罪己诏,又勒令宫中缩减用度,以身作则,所以今年宫里并没有大肆摆宴,只除夕这日在乾清宫摆了家宴,到场的都是龙子凤孙,以及较为亲近的皇亲国戚。

家宴上,惠王大出风头就不细说。

大年初五,凤笙收到魏王一封家书。

她其实早就给魏王去了好几封信,除了告知他京中近况外,也把清风道长的事说了。

魏王都给她回了信。

腊月二十三,凤笙没忍住又给魏王去了封信,信中没提什么正事,只说了些闲话。这是自打她与魏王大婚之后,第一个没有共同度过的春节,说是相思太矫情,可它真也就是相思。

凤笙从无废话,耗费大力气送信去山西,却说些闲话,不是相思还能是什么?

山西那边也没发生什么大事,魏王性格沉稳,素有谋略,凭着他的镇压,还未发生什么脱出控制的大事。

唯独就是缺粮,这是老生常谈的事,不过就靠着他手下那批‘节衣缩食’的师爷,再凭着那些地方官被他逼着屡屡厚颜上门,找当地大户捐输,能挤出一点是一点,倒也够把这个年关度过去。

就是来年春上有些困难,但也只能慢慢想办法。

这是魏王信中所说之言,实际上凤笙知晓这是安慰话,可魏王既然说了,她就只能信着。

她在京中,就算着急也起不了什么大作用,除了命附庸魏王府的一些官员,在朝堂上屡屡提及山西赈灾事宜,意图挑起议论,打算围魏救赵。

可惜作用不大。这些事左奕也一直安排人做着,因着魏王手下没有可以左右朝政的高官,通常是提起就被人刻意压下,不过凤笙没有放弃,哪怕是故布迷阵呢,总要做着。

除此之外,该安排的都安排了,她唯一能做的只有等待。

凤笙并不知道,山西的情况比她想象更糟糕,不然八百里加急送出的家书,也不会初五才送到凤笙手中,全因当时魏王没能及时收到信。

腊月二十,魏王私下离开了一趟太原。

有一批运往大同的军粮被劫了。

劫粮的是当地灾民。

大同属九边之一,西北的金人年年进犯,大同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举朝上下,缺了哪里的粮都行,唯独边关的军粮缺不得。

哪怕这个现实很残酷,可这就是现实。

军粮自然不是从山西当地官府过,而是由户部直接拨下,还有一部分是各地的商人受到朝廷招募后运粮至边关,以此换取盐引,也就是所谓的开中法。

这开中法从前朝延续至今,虽因朝廷管控得当,不如前朝泛滥,但也是必不可缺的。

尤其是逢乱时。

越是乱的时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