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fshuwu.com

第683节(2 / 3)

加入书签

,这么多人同时购买这么多粮食,又都是赵含章的产业,怎么可能不引人注目?

此时一年一度的税粮刚刚缴完,正是农民们开始清点一年的收成,将多余的粮食卖出去的空隙,所以粮价相比过去的一年低了许多。

不,是低了特别多。

在此之前,粮荒、蝗灾、战祸,各种天灾人祸加持,让粮价居高不下。

今年丰收,赵含章又减免不少赋税,市场上的粮一下就多了,粮价自然回落。

粮铺的价格回落,粮商向农民们购进的粮食只会更低,已经陆续有不少人卖出粮食,但被饿惨了的大部分百姓都谨慎得多,并不愿意卖粮食。

粮商见状,开始和一些士绅勾肩搭背起来,一边用比市场价略高一些的价格购买他们的粮食,一边和他们商量,放出更低的粮价。

明明他们下乡没收到多少粮食,但粮商给出的粮价就是三天三天的往下压,每次掉的也不多,就一石往下压几文钱,平均下来,一斤大概就掉个几厘,但于平民百姓来说,这几厘也足够他们心痛了。

加上士绅们带头卖粮,说,“今年丰收,粮食不值钱了,现在不卖,以后只会越来越低。”

有人嘴硬道:“它自低它的,我反正是不卖的。”

“家中有多余的粮食,不卖留着做什么?我看明年还是丰收年,留成陈粮更不值钱了,”士绅道:“而且不卖粮食,哪有钱修房子,买农具,换种子?你家要不要娶媳妇?总得买些锅碗瓢盆才好度日,忙了一年,总也要买些肉回去吃吧?”

要交易就得用钱,而农村的钱从哪儿来?

自然是卖农产品了。

而且,人总免不了生老病死,看病要钱,孩子出生了需要买各种各样的东西,也需要钱,人死了还是得花钱。

于是开始有人恐慌起来,看着一日比一日低的粮价恐慌,开始往外卖

很快就有县令注意到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幕,想起学堂里提过的“商绅、官商、官绅勾结囤积居奇案”,他当即就要出手遏制,结果他刚约见了几个士绅和商人,还没来得及说服他们呢,开始有人到乡下大量收粮。

为了能从粮商手中收到粮食,来人还往上提了粮价,竟跟粮铺里往外卖的粮价一样。

赵含章之心

县令还以为他这里又出了一股妖风,当即就让人去查。

然后各种消息传回县衙,根本不止一伙人在收购粮食,而是很多人,就跟天女散花一样,各个村子都有人在卖力的吆喝,最让县令胆寒的是,竟还有本村的村民相帮。

这比当地士绅和商人勾结还要可怕,因为这代表的可是民心,县令坐不住了,当即带上人亲自下乡调查。

然后他查到了赵氏纸坊身上,虽然这是大将军的产业,但纸坊下乡收粮,他怀疑他们县的这个纸坊管事有猫腻。

还要再查,就听说隔壁村帮着收粮的村民在琉璃坊干活。

县令:……纸坊可能有很多姓氏,但这天下的琉璃坊却有且仅有一家,姓赵。

他正疑惑,跑出去调查的衙役也陆续跑来找他,很巧呢,在不同的村庄收购粮食的不同势力,查到最后竟都姓赵。

好了,县令安心了,这一看就不是一家作坊胡作非为,而是领命而为。

可大将军为什么要收购粮食呢?

这位县令眼睛一亮,他知道了,因为平抑物价!

这个课堂上也讲过,还是傅先生亲自讲的呢,他记得很清楚。

是了,市面上多了这么多奸商,为免百姓受粮贱之苦,所以大将军就让人收粮平抑物价!

县令放下心来,不再插手此事,只是让人盯着,只要不出大问题就好。

粮商们懵了,他们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

和县令一样,他们自然很快也查到了赵含章的产业上,这一位他们招惹不起,粮商们咬咬牙,只能以同样的价格去收购粮食,生怕晚了就收不到了。

便是出一样的价钱,他们也很难从赵氏作坊手里抢到粮食。

一边是曾经压过粮价的粮商,一边是他们敬爱的大将军,一样的价钱下,当然是选择把粮食卖给大将军了。

粮商们无奈,只能把价格往上提,而且还不能提少了,不然一石就多个一文两文钱,他们自然还是选择敬爱的大将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粮价上扬,甚至因为抢购粮食,很多粮商是现场出价,没来得及统一,于是出现了当天乡下收购价比粮铺出售价还要高的奇特现象。

不过他们现在收购的粮食并不是现在就售卖,大多是要到明年二月到四月时出手。

那时候小麦未收,存粮用尽,粮价会上扬一段时间。

但粮食……说真的,太平年月,粮商要做大做强,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子,天下眼见着要安定下来了,看得见的粮食暴利也就这一二年的功夫了,所以他们的机会越来越少。

战乱年月,粮商们的风险大,收益也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