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fshuwu.com

第82章(1 / 2)

加入书签

公元752年,杜甫作干谒诗《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鲜于仲通与杨国忠勾结,是杜甫厌恶痛恨的对象,但是杜甫受生活所迫,仍要干谒于他。

公元753年,杜甫作《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公元754年,杜甫生活长期潦倒,却又不见任用,心中非常焦急,于是这一年中他写下了大量的干谒诗,如《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赠田九判官梁丘》、《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赠陈二补阙》等,来祈求一个官位。

杜甫是痛苦的。在他流传千载的干谒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这样写道: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好诗!”

王珪不禁高叹一声,击节称快。他抓着身边的同僚,也不看是谁,就说道:“之前就听光屏说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那时我心中暗自忖度,不知是什么样的诗作可以出现这种名句……现在看来,这句诗放在这里,简直就是浑然一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又把作诗概括的多么准确啊!”

【少年时的杜甫是多么快活!家境富足,父亲又有权在手,他作的赋料想可以与扬雄这样的人物匹敌,写的诗看起来就如曹子建一般类似。李邕、王翰这样的人物请求与他相识见面,愿意选择和他作邻居……那时候的杜甫自以为才学相当杰出,很快会做大官!

可惜,杜甫的理想横遭冷落。

……在长安,几乎每年杜甫都有干谒诗现世,而“长安居,大不易”,随着杜甫家境的日渐贫穷和每一封干谒信的了无下文,杜甫越加急躁。终于,他等到了朝廷的官职,回头看去,竟然已经在长安困受整整十年。

而在这十年中,杜甫经历了生计无着、沦为清客附庸、罹患肺病、雨灾米贵不得不借住舅家,过着“日籴太仓五升米,焉知饿死填沟壑”的生活……在这十年的最后一年,杜甫的幼子竟被饿死。

——公元755年,这一年,杜甫44岁。在本年的十月,他终于盼来了朝廷所授的官职,河西县尉。

“县尉”一官要做的本职工作是:逼役、催赋、判案。杜甫的好友高适曾作诗,说县尉一职是“躬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足可见这个官位压迫劳苦大众,是对于有志之才、有德之人的摧残。

杜甫以肺疾不能远赴蛮荒为由拒受县尉之职。很快又改授他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这一年的十一月,杜甫前往奉先县探视家人。

而就在杜甫探家的时候时,一件事的发生,不仅改变了杜甫的下半生,同样也在一瞬间改变了大唐。

——安史之乱爆发了。】

最近时运多艰啊,电脑又坏了,连不上网,啧啧啧…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多种诱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唐初遗留下来的社会矛盾逐渐尖锐起来。

隋末,连年战争和暴 政使得中原大地人口锐减,赤地千里,史载有云“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贞观初年远征高昌时,仅仅因为朝廷从河西征调兵粮,竟使得百姓慌忙隐逃,可见社会的衰败。

为了安置流民、恢复生产、稳定统治,唐初以来广泛地推行均田制的土地制度——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国家给没有土地的百姓或流民田地,让他们耕种,税赋上交国家,在一定年限后,部分土地可以归其所有。

李隆基即位前,大唐的人口已经从唐初的二百多万户增长到九百万户,翻了有三倍多。增长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进行分配,但是事实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田地却在渐渐减少。

而同时,奸臣当政下,为了大肆揽财,发明了很多新的税赋。除了普通的税赋之外,农民还要交纳脚钱、税物、水渍、折估钱等苛捐杂税。为了逃税,百姓四处流散,逃户大量增加。

——均田制逐渐被破坏。

与此同时,开元、天宝年间的官僚和地主豪强们依仗自己的强权和财力,大肆吞没侵占农户耕田、巧取豪夺百姓资财,以至于“比见朝士,广占良田……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虽然朝廷下令整改却无济于事,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不需要李世民多言,贞观众臣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笔,快速地记下光屏中细细的分析,一时间竟然无人开口,只有丝丝的春蚕食叶声。

李世民又快又急地敲着大腿,大脑急速转动,均田制在唐初有着极强的稳定社会的作用,算是一个极为贴合实际的政策了,只是随着发展渐渐和事实有了摩擦。

正如秦朝的军功爵授田制,在秦朝建立前是一剂制胜良药,而在秦朝建立后就变成了杀人不见血的刀。

所以得变,但是土地制度很难变。

——与农民关系最大的就是土地,他们最关注的也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