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fshuwu.com

五【有关从哪来的从哪来】(2 / 4)

加入书签

时代》公映前后成为了绝对市场主力,这么说是不严谨的,实际上可以用数据研究的方法来确保严谨,因为不是专业学者,在此略过。

随着经济与城市规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来投资掌握在了“文化阅历相对较浅”的“我们”身上,曾经自诩为“文化精英”的人们,手上的票子并不比一位刚进入城市得到工作的,没看过什么电影的人更多,这种数量上的碾压随着经济发展愈发加剧,“我们”的比例愈发失衡,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电影越来越差”这个结果了。

【这真的不怪小鲜肉,小鲜肉是“我们”投资出来的,为了满足“我们”而存在的产品。】

“传统的我们”站在鄙视的高塔上俯视着“小鲜肉的粉丝们”,同时另一只手打开一些影片的下载种子,欣赏着各位老师的杰作。

就俗不可耐,唯利是图,有伤大雅,没有内涵等所有角度来看,那些女士貌似都不如小鲜肉。

只因为她们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而小鲜肉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作为受益者,便认为理所应当;一旦被抛弃,才摇旗呐喊!】

是的,所有厌恶小鲜肉人们(包括我在内),相当程度上被市场抛弃了,因为我们手上的“未来投资”太少了,被多数人用数量碾压了。

如果对此不满,骂小鲜肉粉丝的姑且还能勉强算是骂对点儿了,骂小鲜肉和幕后资本的实在错的离谱,就像竞选失败的政客骂投票箱一样荒唐。

至此论述都是通顺的,但我们要尽量杜绝犯“想当然”的错误,现在的一切都局限于中国,我们不妨站的更高来看这一切,最直观的类比无非美国。

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美国佬的审美也并不比“我们”高到哪里去,贾斯丁比伯什么的不是照样大行其道么?他们的年轻人和我们的年轻人都喜欢一样的东西!他们的消费主力同样有一大部分“文化阅历”很浅的人。

可凭什么,他们的产品如此优秀,且百花齐放???

这种跨越视角的反驳思考是值得提倡的,但本身这个反驳并不成立。

首先,美国佬貌似并不比我们好到哪去,同样有相当多的人对于现在占据半壁江山超级英雄嗤之以鼻,与上世纪九十年代超级经典相映成辉,他们面临同样的境遇。

但必须看到,他们的局面比我们好的多,如果说他们的市场膨胀了2倍,那么我们的市场就膨胀了10倍,如果说我们的“传统”占据“15”,那他们至少还有“50”。

美国在近20年来,并没有经历我们如此快速的经济飞跃,换句话说,他们的“未来投资”是相对均匀的,一代一代人均匀的来,均匀的走,并没有发生我们这样如此爆炸的“未来投资”。

从10到50岁,他们的手上的“未来投资”相比于我们要分布均匀得多,城市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20年前有70的人有资格进电影院,现在可能到90了。

而我们,在20年前这个数字也许只有15,而现在是70。

的确,在美国,每年也会有“文化新人”进入电影院,他们虽然“文化阅历”尚浅,但已经拥有了不错的工资,与我们的新人完全相同。

但在美国市场,这样的新人比例远低于我们。

他们的城市人口本就占大多数,绝大多数人以及他们的父母,从出生时就是“我们”了,他们的每个年龄,每个群体,都相对均匀的进行“未来投资”,贾斯丁比伯的确大行其道,但和他同级别的明星简直太多了,他只是其中之一。

美国当然也有小鲜肉现象,有小鲜肉粉丝,只不过,这个群体与其它群体相对均匀,并没有我国如此夸张的比例碾压一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类型的电影。为各种需求的人服务。

更关键的是,考虑到观众的多样性,他们无法依靠“小鲜肉”就赚的盆满钵满,更多的观众是挑剔的,阅历丰富的,你必须要拿出来足够好的东西才行,有小鲜肉也许更好,但如果电影是坨屎,除了贾斯丁比伯的粉没人买账!

如果让贾斯丁比伯搔首弄姿就可以获得3倍的利润,谁还有心思用数年的时间精益求精呢?或者说,更多的观众要求电影本身精益求精,而非贾斯丁比伯。

资本家和创作人可没什么“良心”,他们单纯为了赚钱,只是他们“小鲜肉的套路”收益有限,已经是被迪士尼公司只手遮天了,作为正常的电影集团,唯有想方设法做好电影才能赚到钱,否则观众不会买账。

【真正逼好莱坞做出好电影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观众。】

其实他们也不必在乎电影是否好,只在乎赚钱,只是在他们那里,好与赚钱是几乎划等号的,而在我们这里显然不是,流量与赚钱才能划等号,与流量画等号的又是各种奇怪的东西……总之,“好”真的是“费力不讨好”。

与中国资本家一样,美国资本家大可计算一下偶像粉丝的比例,然后在立项前,也许也会出现类似于刚刚《致青春》与《霸王别姬》一样的对话,不过在他们的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