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fshuwu.com

第295节(1 / 3)

加入书签

“嗯,墒情不错,上等田,一直种的是稻子,行么?”温润不知道,这样能不能长久,还是需要种点别的,掺和一下?

“一直都是种植的水稻,这是熟田了,上等的熟田,可难得啦!”张三儿道:“这一年出的稻米,足够军中三个月的吃食啦!”

军中消耗很大的,能提供三个月的粮食,可不容易。

不过温润看了看这么好的水田:“里头就种稻子吗?”

“是啊!”张三儿乐了:“这么好的田地,不种稻子,那不是浪费了吗?”

温润摸了摸下巴:“这稻田里,养鱼吗?”

“稻田里怎么会养鱼呢?养鱼那需要深水,稻田里的水,也就薄薄一层,怎么养啊?”张三儿更乐了:“别说大鱼了,就是小鱼也养不起来啊!再说了,万一鱼儿啃了稻子根儿,那还活不活了?”

温润被说的哭笑不得:“找那种不啃稻子根儿的鱼苗,放在稻田里,这样的话,还能让鱼苗吃一些虫子,保护稻田。”

他前世的时候,那可是有生态化大农场。

循环养成系统,什么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等等,一个大农场,一年的产出源源不断,绝对不是这么点收成。

“你说的是桑基鱼塘吧?”张三儿突然想到了点什么:“那是两广那边的习俗,非本地的习惯。”

温润这才知道,桑基鱼塘并非是本朝才有的,也并非他一时脑热想起来的,这原本是广东佛山市南海西樵山及珠江三角州地区民众于明代首创的一种生产方式。

珠三角历史上第一圈桑基鱼塘形成于南海西樵山,换句话说,西樵山是珠三角桑基鱼塘的发源地。

这与两宋年间,来自中原的珠玑巷移民抵达南海、顺德开基是分不开的,他们带来了中原、江南农耕水利丰富的生产经验。

唐宋时期,因北方连年战乱,中原人口持续南迁,部分人来到珠三角流域围垦耕种,繁衍生息。

桑园围的修建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大规模农业开发的历史,桑园围内“桑基鱼塘”也应运而生,人民通过堤围、河涌、窦闸灌排,开发洼地、河滩,改造水塘养鱼,塘边植桑养蚕。

这样,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水涝,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哦?”温润摸了摸下巴:“如果我也想稻田养鱼呢?”

“那就得开挖沟渠,还得栽种桑树。”张三儿道:“那可不是一般的麻烦。”

“可是麻烦一时,能收获很多年啊!”温润道:“就说桑树吧,这边儿大量的山地留着干什么?也就能弄个柴火烧一烧,可要是种上桑树呢?”

稻草也可以作为柴火烧啊,不一定非得是木柴。

种不了桑树的地方,还是要留下那些杂树的,木柴也不是没有。

“那花的钱可就多了。”张三儿觉得折腾。

温润却想着,多一分收获也是好的,故而在这里溜达了两天,看各处风景,其实心里是盘算着,怎么获得最大的收获。

第三天的时候,有人来了。

一百五十户人家,来了这里。

都是营中官兵们的家眷,也有退伍的老兵。

他们来了之后,温润就安排他们入住了这里:“现在秋收也过了,趁着还没封冻,先把房子盖起来。”

住在这里是暂时的,盖好了房子,他们还是要住新房的,而这里也要重新修饰一番,才能当农庄别院。

“行行行,住在哪儿都行,何况要新盖房子。”领头的是一个缺了腿儿的老卒,家里只有一个老妻,一儿一女。

儿子成了亲,女儿也嫁了一个下了战场的残疾伙长。

这老卒也是个老什长。

“新房子也都是青砖瓦房,规划好了的,盖房子的人,明天就到。”温润早就安排好了,钱砸下去,什么样的人手招不到啊?何况这会儿还是农闲时候,劳役都服过了,家里有粮食,出门来赚点零钱,还是可以的,且温润让人买了肥猪和鸡鸭鹅等等,伙食一定保证好,砖瓦木材的到了位,盖房子很快的,加上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工业污染,房子盖好了,晾个天的就能搬进来住了。

保证下雪之前,大家都有地方住,再一个就是,砖瓦房的保暖效果不错。

他还让人盘了火炕,这东西这边可没有。

将军府里有,一些老卒们其实比年轻人更喜欢火炕。

其实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应该都盘个火炕。

冬天这里也不怎么暖和,夏天还潮湿闷热。

“好好好,都听东家的,都听东家的!”老伙长忙不迭的点头:“我们来的时候,把家当都带来了,没想到这里这么齐全。”

可不是么,几乎可以拎包入住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