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fshuwu.com

第188节(2 / 3)

加入书签

兵,不加税而已。

对此,萧衍的看法是:“古往今来,能不兴征伐、不兴土木、不兴享乐,知人善用,便已经是少有的明主了,将来入太庙,也能得个‘文’帝。”

萧君泽不置可否,他对这个毫无兴趣,文的武的又怎么样的,还不是要后人评说,盖棺都不能定论,谁能知道,在两千年历史里,公认的残暴的秦皇汉武到了后世,最后成了千古一帝。倒是在当时人眼里,保住南宋国祚的高宗,反而评价和他的父兄齐名呢?

萧衍看陛下似乎又在走神,无奈地轻叹了一声,陛下总是不喜欢理政,但国之大势、方向却又能从细微之处查出端倪,加上各地宗室,早就被萧鸾杀得差不多了,如今皇权反前所未有的稳固下来。

世家大族都忙着的开垦岭南之地,种蔗出海,还有推广那从襄阳而来的两季稻子,高层的权利分配才刚刚过去六年,老人未故去,新人未长成,加上修法之后,朝局也十分稳定,私下里占田拓地的小小波澜,也影响不了朝廷大局。

这种无为而治,正是萧衍以前梦想追求的,如今骤然得到,反而有种隐隐的不真实感。

回想这一路,陛下举重若轻,也不知他什么时间才会起兵,完成一统南北之业,将汉人沦陷了两百余的江山,从胡人手中夺回。

想到这里,萧衍工作的更加努力了。

……

萧君泽自然不知道自家最倚重的萧尚书心里弯弯绕绕。

他在看从襄阳寄过来的信。

先打开的是崔曜的书信,飞鸟虽然传消息最快,但那是紧急消息,内容有限,而襄阳汇聚过来的消息,才是最完整的——足足有一本书那么厚,信里汇聚着南北朝各地的物价、天灾、人事,还会把相互印证,比北朝皇帝知道的还多。

毕竟襄阳总纳八方来客,消息最为灵通。

崔曜在正文里习惯性地问安后,便说起襄阳最近扩大的产业,如今襄阳的原材料除了羊毛外,正在向南朝转移,因为北朝的矿、盐、毛料、甚至于过河费,都在持续上涨。

原因是如今西域丝路通商,洛阳依靠丝路之财,加上坐拥襄阳、草原行商要害之利,开始重商轻农,全国上下,都崇尚奢华,尤其是玻璃,几乎北方世家人人都有花房,不种菜蔬,而是种着各地奇花异草。

以前许多世家也就用一两窗户安装玻璃,如今不仅窗户全是玻璃,还有人喜欢上了玻璃瓦,皇帝为了让母亲礼佛更表诚心,建立了座全由玻璃砖贴在外墙制成的佛堂,名为琉璃寺,为此,襄阳各大玻璃坊赶了快半年的订单。

不止如此,世家还相互攀比,不但门窗皆用玻璃,连喝水的井也是由玉石堆砌,打水的罐子也是黄金的,绳子也是五色的丝线缠绕而成。

今年夏季时,大雨连绵,洛水、淮水、襄阳边的汉水都是暴涨,襄阳损失了一些,但还能承受,朝廷没什么救灾的意思。

而且为了维持这消耗,北魏各大世家几乎集体开始提高地税,还对草原商队进行克扣,草原诸部不堪其扰,他们如今正在吴越船坞下大定单,准备与辽东的契丹、奚人联合,从辽西入海,绕过青州,将毛料贩去东吴,再让东吴转手卖过来。

虽然这海上风险巨大,但好歹能赚些钱,不用被这一路上的世家剥皮喝血,这事还是斛律明月主导的,他如今在北地声望很高,他的信我就一起给你写了……

主要内容就是这些。

萧君泽放下信,想起他们信中说大雨。

按时间算,他上一世的历史,应该是公元506年,那一年大雨,让南北两朝的钟离之战出现了巨大转折,大雨让淮河暴涨,南朝利用水势,把北魏的三十万大军淹没在淮水里。

史书里只记载着大战,却没有记载大雨中的普通人,是怎样过活。

至于草原人的想法……萧君泽不由感慨,这是要从渤海开始发展海贸了么,这吃饭真是第一生产力啊,看看把这些草原汉子逼得,都要自己发展大航海了。

但这也不算意外,谁让一开始,他给羊毛的利润那么高呢?

若是一开始就是低价,他们没尝过甜头,还能忍住,但如今越来越重地盘剥,本来草原就难以生存,他们这么做,不是断人生路么。

不过……

他回想起元恪,轻轻摇头,果然,元宏的家业,他守不住。

继续看下一封,这是贺欢送过来的信。

贺欢提起上次的回信他收到了,虽然信里一共就三百五十八个字,但一字一句,都深深刻在他的心里,他都能背下来。

他设立的消息渠道如今也开始赚钱了,虽然比不上崔郡守那赚钱的速度,但却也能扩大组织,他还提起,自己遇到了一个叫卫瑰的人,他的势力在襄阳帮派中也不少,就是因为和桓轩的山蛮帮时常争夺,所以发展的不是太快。

卫瑰性子有些固执,死认理,但手下有很多的实力不错的匠人,只是最近,因为连月大雨江水上涨,淹没不少地方,虽然鱼梁州修筑过堤坝,但还是内涝淹没了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