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fshuwu.com

第626节(2 / 4)

加入书签

兵额则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目前在提督诸郡兵备司之下,设有九个兵备镇师,但仅编有十四个兵备旅。

林缚如此进行防务及兵备改制,也是方便军事参谋部与地方治安兵备事务隔离开来,以便日后能将野战军较为彻底的转为国防军,这些新制也都以邸报的形式统统颁告天下。

也由于林缚在江宁大行新政、新制,西寺监及燕廷才能更为准确的掌握淮东的情报,更加准确的判断淮东的军事实力。

就眼下,将以董原、岳冷秋等人为首的河南六镇十四万兵马排除在外,国公府直接掌握的武备就超过四十四万人,其中六万人为地方治安兵备,马步水军野战精锐高达三十八万人,还没有将设于徐泗、寿州、庐州等地、多达二三十万之众的诸屯田辎卒计算在内。

既然林缚在“陆七”序列之下,直接编“第三镇师”,很可能就意味着,林缚派往海东的驻兵将提高到三个镇师的规模。这个问题比甄封、佐贺赖源渡海来与林缚密会,要严重得多、也要严峻得多,意味着林缚有意使淮东军直接参与高丽国的内战。

“荆襄会战之后,世人皆知南北对峙之重心转移到东线,”叶济尔手撑着扶手,站起来,走到长案前,将山东、渤海、黄水洋以及高丽半岛统统画在内,有着难以掩饰的仓惶,说道,“真是预料什么最坏,就来什么啊!”

叶济多镝、那赫雄祁也是心头沉重。

荆襄会战之后,南北双方的战略重心东移,是明确的。

淮东的水军优势明显,而经营多年的淮东、徐泗等地都在东线,从东线北伐有着西线难以比拟的优势,还能克服淮东军骑兵数量不足的劣势。

在荆襄会战过后,淮东军差不多有近二十万兵马陆续东移,填入寿州以东的防线,对北面之山东,展开强烈的进攻势态。

故而近半年来,北燕也视山东防务为重中之重,叶济尔也抱着病躯视察山东防务;锁海防线,归登州都督府冶领,仅是山东防务的一部分。

叶济尔常与北燕将臣称“中原人才济济”,实际施治军政时也是言行合一,其令叶济多镝治山东防务,整个防线构想,就是直接剥自当年李卓的“内线防御”思路。

整个山东郡以南中北三线划分,南线即鲁南地区,从鲁西南五湖区域、到沂蒙诸山南麓的沂州以及山东半岛的东南部莒县、即墨等地,长期都是双方之间的缓冲区。

随着淮东军主力的东线,淮东军对鲁南地区的渗透跟控制逐步加强。

北燕在山东防务的实际有限控制区域,是中线位置上,而泰、沂、蒙、昆嵛诸山在中线上构成南北之间的天然屏障。

走东线相对易行的北进通道,主要有三:

一是从鲁西南沿汴水、泗水北进,就是通常也是东线南北争雄的主要战场。

二是从沂州,穿过沂蒙诸山之间的谷道,走破车岘关直接攻入临淄府南的临朐县。

而鲁东南沿海,即昆嵛诸山的南麓,由于近海滩涂众多,道路荒废多年,倒不能算是大股兵马北进的良道,第三道通道就是走海路,直接进入渤海湾。

针对山东的地形特点,北燕在汴、泗诸水的外围,在破车岘关谷道上,则以济宁、泰安、破车岘关、临朐等城关为核心,构筑外围防线,驻以精锐步卒,但真正有战略决定性作用的骑兵部队,则主要集中于内线的济南等地。

这么一来,淮东军即使仗着兵力上的优势,能够强行撕破外围的防线北进,但无法短时间里逐次攻克北燕在外围防线上的雄城坚堡。即使叫淮东军有十数万兵马进入到济南、临淄内线,也没有跟北燕骑兵在内线决战的可能。而淮东军若是不急于北进,而是要强攻外围防线上的雄城坚堡,而北燕部署在内线的主力骑兵,则能选择有利的时机出兵解围,给围城的淮东予以重创。

内线防御思维,对弱势一方来说,是相当有效的防御策略,不会因为军事冒险而带来不可预测的危机。

叶济尔总结南侵诸战胜捷以来,将最大的功劳放在当时元越中枢除李卓之外,再没有一个真正知兵略的人物;要是当时的元越燕京中枢,能够贯彻李卓的内线防御思路,不去冒险奢望直接攻下辽阳城,北燕是暂时拿元越没有办法的。

淮东早初在徐泗防线上,也是实施内线防御的策略,包括凤离军及靖海水师在内的主力,都部署在后备防线上,又有淮水可以依赖,使得整个防线层次丰富而弹性十足,最终则成功迫使北燕放弃东线进攻的策略。

袁立山等新附汉军,主要是元越边军降附而来,也是北燕执行内线防御部署在外围城垒里的主力,他们野战也许不利,但守御城垒极为有经验。

叶济尔较为担心的则是锁海防线,到底有没有能力将淮东水军战船封锁于渤海之外。

这次看过锁海防线的建设情况,叶济尔的心情本是好转了一些,至少短时间里不怕淮东能强攻下山东。但是,知道情势偏偏往预料中最坏的方向发展,林缚偏偏将高丽半岛也纳入其东线战略的范畴,叶济尔的心情就彻底的溃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