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fshuwu.com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480节(4 / 6)

加入书签

们的威力。他的威力,更多的是存在,这也是这种武器最大的价值。所以诸位先生不要有什么心理上的负担,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研究上,争取早一些将这种东西搞出来。”

这次杨震的话说完,几位教授虽然没有回答他,但是却不约而同的点点了头,也算是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对于这些自海外学成后,因为心中揣着科技救国,科技强国的梦想。而放弃国外优厚和稳定的生活,返回国内投身教育界。

就是希望培养出更多的科技人员,用自己和他们脑海中的知识,改变国家近百年来积贫积弱的局面,让自己的祖国真正的强大和富裕起来。但作为枪杆子政权,只顾着争权夺利的国民政府却是让他们失望。

连年内战使得国家非但没有强盛起来,反倒是更加的衰弱。而现在更是半壁河山沦陷,偌大的中国甚至连一张安放一张安静书桌的地方都找不到。日本人为何现在敢如此的猖狂,他们倚仗的不就是国家的统一和强盛?

眼前这位年轻人说的没有错,只要手中有着坚实的盾牌,就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在窥视我华夏一眼。精神、文化无一不传承我中华的日本人可以从无到有,用几十年的时间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有着泱泱五千年文明史的我中华为何不能真正雄起在这世界的东方。

尤其是杨震最后的几段话,让这些教授们心中早就已经平息的热血又一次的沸腾了起来。让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失望的他们,又重新点燃了希望。国之利器,这句话无疑像是给几位先生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样。

而对于杨震来说,做通了这几位教授最关键问题上的工作,剩下来的几样,可就好办的多了。毕竟与有些惊世骇俗的第一条相比,剩下的东西虽然也算是划时代的东西,但远不如这样震撼人心。

尽管几位先生对于他的这些超前想法,也感觉到惊讶,但是远不如之前的那些给他们带来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几位教授在听的很仔细的同时,不断的在小声的私下讨论着一些远离以及完成这些项目所需要的人手。

相对于其他还有些保守的几位先生来说,那位性格有些急躁的束星北教授,更是将晶体管的完善与雷达的逆向仿制包揽了下来。不过他要求将他从浙江大学带来的几位学生,都加入到自己的研究组织来。

对于他的这个要求,杨震没有表示任何的反对。不仅仅是束星北教授,对于其余的几位教授,杨震除了点名王淦昌先生必须要参加核武器的研制之外,其余的助手几位教授可以优先的挑选。

不过杨震要求几位先生,抛弃门户之见,尽可能的多带一些学生。毕竟那些刚刚毕业的学生,在很多方面只能算是一个菜鸟。按照部队上的传统来说,都是一群新兵。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这些教授的提点和帮助。

不过这几位先生答应了归答应了,必要的设备也已经搞到,可以用来提取浓缩铀的资源也找到,但却并不意味着杨震的这个计划会有序的进行。在计划的全面展开之后,杨震万万没有想到,第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居然是绥棱境内砂岩型铀矿的开采问题。

对于对地质学一窍不通的杨震来说,他压根就没有想到过眼下基本开采的岩铀矿石,与根据地内主要为砂铀矿开采的区别。他关心的只是核武器的结构和组成,以及研制方式。压根就没有想到铀矿和铀矿之间,因为种类不同,开采和提炼出基本铀的方法还不一样。

他还以为铀矿的开采方式,与别的矿物开采差不多,关键是在提炼上有着极大的区别。单单就一个砂铀矿的开采问题,就整整的拖延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完全得以解决。而砂铀矿的开采与提取,只是研制过程中遭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而已。

还有离心机的仿制问题,也困扰了许久。有了图纸和核心技术,并不意味着能制造出来符合标准的同类设备。东北根据地脆弱的工业基础,使得对这两种设备的仿制迟迟无法完成。虽说在实验室内完成了基础的仿制,但是却是无法大规模的制造。直到四五年初,才在吴征铠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整整四年的苦心钻研之下,解决了生产工艺的问题。

还有进行铀浓缩时候需要所消耗的巨大电力,也成为抗联的一个相当严重的负担。虽然在四二年利用美国进口的一批发电和输变电设备,在林口专门新建了一个大型的火力发电站,却依旧有些供不应求。

甚至为了满足铀浓缩的巨大电力消耗,抗联将从孙吴日军修建的火力发电站内的几台德国造的火力发电机,也调拨给了提纯工厂。并同时将牡丹江电厂新扩充的发电能力一半也调拨过去才勉强够用。

而整个研制过程,从一九四二年初全面展开。却是因为一系列的技术上难以克服的原因,以及资金投入无法充足满足需要。直到五年后的四七年才完成最后的基础设计,并提纯到足够制造第一批实验研究用五枚核弹头的核燃料。其中铀弹两枚,更为先进一些的钚弹三枚。

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试验场,实爆实验却是始终无法开展。直到四八年底新疆完全解放后,才在罗布泊的荒原上修建了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