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fshuwu.com
背景色:字体:[很小标准很大]

第122节(3 / 3)

加入书签

孙策要带朱标去朝阳宫,卢燕极力反对,站在公孙策身后的叶轻舟持弓对着卢燕亲兵队列就是一射,正中一名燕军面门。

卢燕大怒,再细看,原来那燕军手里分别握着弓和箭!

他无力反驳,任由公孙策带着朱标离去。

拜师朱标

回朝阳宫的路上,公孙策驾着牛车,朱标就在他身旁,与他并坐在牛车前排,相互聊着国家政治。

朱标是资深太子,朱元璋很果断的早早就将他立为太子,防止诸子相争的惨剧发生。然而朱元璋为了这个宝贝儿子大肆清洗开国功臣,为的就是将荆棘条上的刺削出,交给儿子一个好治理,没有尖刺的国家。

而朱标是出了名的仁厚,朱元璋大肆清洗重臣的时候,就去外地躲避,远离京师。他自幼就随军,和军中将军文臣很是亲密,看着他们被清洗,他却无能为力,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之后朱标在外染病,又将老病根刺激的复发,于是熬了几年后一命呜呼。出于对这个儿子的喜爱,还有对嫡子继承制度的推崇,朱元璋又封朱标之子朱允炆为储君,也就是后来火烧金陵皇宫,被烧死的建文帝。

朱标被公孙策询问如何治理国家,这方面公孙一族都是新手。对于所谓的政治的理解就是他们公孙一族统率百官,借百官之手治理万民。

而公孙策的想法,朱标只是摇头一笑,其后说道:“治国难的不是治民,而是治官。只有吏治清明,制度完整,才能约束百官私欲,一心在公。这样一个国家才能发展,再不济也会原地踏步,不会有衰败的可能。”

他继续说着:“人世此时的官员大多是历史英灵以及其弟子,所以他们在为官的过程中,是很少有私欲的。吏治最难的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然后就是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让百官和顺。”

“每一个英灵都有自己的治国理念,他们都想用自己的理念来治国。而一个国家只能有一种政策,所以他们为了让自己的理念成为现实,他们就会和其他英灵相争。”

“治国的理念虽然看着繁多,其实也就那么几种。所以持相同理念的英灵会格外看对方顺眼,一来二去就成了亲密的好友,渐渐地就成了一路人,这就是派系,也就是党同。”

“所谓的党同伐异,就是相同理念的人去攻击和他们理念相左的人。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大到文武之争,下到地域之争,甚至是皇子相争。而治官,首在治党。”

“只有不断调和各党派之间的平衡,让他们少内争,一心为国与他国相争。这就是大和,只有百官相和,才能将国家的资源尽数开发,全都投在发展之上,一国的气运,才会不断成长。”

“只要一个国家的官员相互之间友爱恭敬,那么这样的国家可以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灾难。如越王勾践可以弱小越国灭吴,并与楚相争于江南;还有刘邦能击败项羽,其内部都是很团结的。”

“百官相和,并不是让他们结成一个大党,而是各种党派之间有一种平衡。如果百官皆出于一党,那么还会有地域之争,乃至承袭相争。无论怎样,国家内部的争斗是不可能平息的。”

“再说各党派共存,更有利于天子掌控国家朝政。并根据国家的情况和外部条件,选择合适的党派用他们的理念来治国。所以,和就是指各党派共处,不内耗,一心为国。”

朱标缓缓说着,公孙策任由牛车自己缓慢前行,自己一边沉思朱标说的话是否合理,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论证,结果朱标说一句,他过一阵就点点头。

至于和顺之后的顺,朱标没有说,公孙策也理解。那就是听话,让百官听话!

而朱标前面说国家官员不能出于一党,而是多党共存,说了很多话,表面上在说党争是难免的,实际上的意思的就是数个理念不同的党派共存于朝堂,让他们平衡之后,更利于天子指挥。

如果是相同理念的一党,他们内部虽有纷争,但对外问题却是一致的。这个对外,不是针对其他国家,而是对待他们这个党派利益之外的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