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fshuwu.com

第512章 又一位院士(1 / 3)

加入书签

“宋老师,我当年可是学过您的教材啊……金老师,您在两中使用的手法可以说是开了国内之先河,我每次重新翻看图纸都有新的收获……祁老师,你之前发表在《建筑师》上的那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家客气,林楼当然要更客气。

虽然他们的成就有限,但他们毕竟是在那个荒芜的年代,支撑起中国建筑发展的前辈,应有的尊敬还是该给的。

当然,要是他们一上来就摆前辈的谱,对林楼横竖看不惯,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现在这种情况既然没有发生,那就还是谦虚一些吧!

要真认真说起来,只要不是脑子不够的,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情况,他们的年纪虽然比林楼大,在他们退休之前,林楼应该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但是他们也有学生,也有后辈,做事之前也得为他们想想。

俗话说得好,欺老不欺少,林楼现在已经展现出同辈人无可匹敌的实力,现在惹了林楼他们自己或许不要紧,但要是日后林楼报复到他们的徒子徒孙身上,在某个奖项的评选中打打低分,在某个协会的纳新中拦上一把,他们可就哭都没地哭去了。

与其如此,还不如先结个善缘,将来徒子徒孙们有啥事儿找到林楼,一说起今天的渊源,他也不好直接推辞不是?

所以现场的气氛就比较融洽了,他们听到林楼说起自己的得意之作,心里可是美滋滋的,看来我当年做出的那点小成绩,现在还是有人记得的么!也不枉我这么多年的辛苦啊。

“哈哈哈,这么微不足道的成绩,就被小楼你给记住了!和小楼你做的那些项目比起来,我可就差远了!”几位老师哈哈大笑着说道。

“是啊,我之前还专门去香山饭店看过,不同于以往咱们国家的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融合,那时候大家只知道给房子加上大屋顶,肤浅地追求形似,小楼你和贝先生的设计,才是真正把握住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达到了神似。”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在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方面,已经逐渐开始有人摈弃形似的方式,而追求神似的道路了,主张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之似之,但是也有人认为神似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理论,能不能应用在建筑上还是两说。

这两派产生了激励的辩论,到后来似乎后一派占据了上风,大屋顶的风潮又开始在国内蔓延;而从这番话来看,这位金老师应该是神似派的支持者。

“咱们的传统建筑是建立在土木砖瓦等建筑材料的基础上的,而现代建筑则以钢筋水泥玻璃等新材料为主,从材料出发,这两种建筑风格的根基就不一样,简单的追求形似并没有太大意义!”林楼同样支持神似理论,于是接着他的话题说了下去。

“对么,利用木头的延展性搭建斗拱飞檐是非常巧妙地做法,但是用钢筋水泥来做,就没意思了!材料的性质就不一样,为什么要勉强?反倒是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留白等更深层次的理念,丝毫不受建筑材料的影响,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材料,都可以做到这些。”

一看有人跟自己一个想法,金老师顿时高兴坏了,“我看过你亚运场馆的设计图,在表面上虽然没有应用非常直接的传统建筑元素,但整体建筑的分布排列,以及同景观、湖面的搭配,就体现了咱们老祖宗亲善自然的想法。”

“但是那些毕竟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不断有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的建筑设计理念涌现出来,我们要是一直抱着这些理念,还怎么进步?”也有人表达了不同的想法,“照我看,该舍弃的东西还是早点舍弃吧!”

“也不能这么说,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先生,从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里提炼出来灰空间理论。”林楼反驳道。

“黑川纪章先生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创造出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这种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的感觉。”

“在他之后,安藤忠雄等新一代的建筑师也开始将这种理论发扬光大,设计了许多经典作品出来;这就是一次让古老理念重新焕发出新生机的成功尝试,还是刚才那句话,不管是原封不用的照搬传统建筑的形还是理论,都不符合现在的发展需求,但是我们可以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赋予其新的变化。”

“就像黑川纪章先生这样,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取得突破!这才是真正应该做的。”

就像日后的王澍,他的作品灵感就来源于传统的瓦片,却没有完全照搬传统建筑中对瓦片的应用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东西,这才成就了中国第一座普利兹克奖。

要不然中国做仿古建筑,或者新中式建筑的建筑师那么多,为什么就只有王澍得奖,若不是其它人呢?那是因为王澍比他们走的更远,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