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fshuwu.com

第1631章(1 / 2)

加入书签

他放下折腰碗,站起来,退后一些,从略远一些的距离。看了一会,又对沈瑜说道:“我让老曲多留几天,他却急着回家,现在,没能第一时间看到这件宣德瓷器,太可惜了。”

沈瑜说:“曲老师还没退休,急着回去工作,我不敢强留。”

于老师又拿起双耳倭角瓶观察。

他看了所有细节,特别是盯着瓶底看了一段时间。

他先询问沈瑜如何判断瓷器无款识的问题。

沈瑜说了自己的依据和判断,于老师说道:“你的判断没错,这就是宣德青花双耳倭角瓶。

宣窑承袭前朝技艺而来,重视创新,不乏超越前朝之作,故不少器皿仅为宣德一朝所独有,这种瓶子就是其中之一。

这件双耳倭角瓶,隽巧可爱,独特新奇,唇口直颈,颈上附饰铺首双耳,倭角式方腹,圈足外撇。铺首双耳的细节清晰细致,斗角竖起,双目怒凸,獠牙锋利,以示威猛之状,体现宣窑瓷艺雕塑的非凡水平。

纹饰有牵牛花六朵,均以花朵正面形态为主题,茎蔓缠绕,疏密得当。

青花亮丽淡雅,却依然让人可以感受到宣德青花的苍健与雄浑。

釉色妍亮泛青,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在湛蓝色的钴料映衬之下犹如星空般深邃。釉面所见淡黄色的纹片纵横,飘逸流畅,形成美妙的金丝,是历经着数百年时光的见证。”

他放下瓷瓶,兴致勃勃的说道:“沈瑜,我研究过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可以说,十分繁复。

这种难度体现在铺首双耳与腹部的处理上。需要雕刻出一个模具,加入胎土,翻印出铺首,晾干之后运用接头泥,粘附在肩部。接头泥,就是质量非常细的胎土兑着釉料而成。

这件瓷瓶的中间,隐见一道微凸的接胎痕,可知腹部腹部亦采取翻模技法,依照要求翻印出两个倭角几何体的坯胎再上下合接而成。腹部方形倭角式处理手法,新颖而奇特,为此前所未经见。”

他突然停话,考虑半晌,才继续说道:“这件瓷器,除了使用翻模技术以外,更重要的一步就是需要高超的接胎工艺。

这件瓶子小巧,高十几厘米,有五个地方都需要接胎处理,比一般的方器都要复杂许多,成型难度大,稍有偏差,在烧成中极容易出现变形。故此,这件瓷器反应了宣德制瓷工艺之精进,展示了当时工匠窑工的智慧。”

沈瑜听于老师因为说了很多话,嗓音有点沙哑,及时的送上一杯茶。

于老师也没客气,拿起茶杯,抿了一口,继续说道:“这件瓷器还有一桩妙处。”

宣德瓷器,博物馆的特色

办公室里,沈瑜和于老师坐在茶桌旁边,悠闲的品茶。两人谈论的还是办公桌上摆着两件瓷器。

于老师说道:“瓷瓶上的纹饰很值得研究。牵牛花作为瓷器纹饰出现,最早可见于元青花瓷器之上,永乐时期继之,但都是作为辅助纹饰,真正作为主体纹饰则仅见于宣德时期此式倭角双耳瓶。

牵牛花跨进传统名花行列,已有逾千年的历史,不但名见花谱、花志,而且历代有许多的诗文吟咏。例如宋人陈宗远,描绘了牵牛花美化庭院带来的惬意生活。另一位宋代诗人林逋山则将牵牛花与织女牛郎之民间传说相联系,寄寓情侣间相思之意。在宋元绘画中亦时见牵牛花出现在构图中。”

沈瑜听于老师说完,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关于折腰盉碗的功能。

于老师放下茶杯,笑着说道:“沈瑜,到了我这个年纪,就知道,有些事情不要钻牛角尖。一些问题不知道或研究不明白,可以留心去观察研究,但不要纠结。到了一定的时候,有了新的发现,也许就会解开,当然,也许永远解不开,那又怎么样?”

劝完了沈瑜之后,他再次看向瓷器:“不容易,你一次就买到了两件宣德青花瓷,特别是倭角双耳瓶,宣窑御瓷经典的名品。

以前,与之相同者唯见六例,我为了研究,曾经去收藏倭角双耳瓶的博物馆看过,现在,你这里有了第七例。以后,你的博物馆以后也会被多人关注。

打算什么时候把它放到展厅里去?”

沈瑜说道:“现在就可以。”

于老师兴致勃勃:“我和你一起去。”

沈瑜找来工作人员,按照流程,把两件瓷器收入馆藏。

于老师一直在旁观看。

等到把瓷器在展厅内安置好之后,又请工作人员给自己拍了几张站在瓷器旁边的照片。

拍完照片之后,于老师表示想在馆内走走。

沈瑜陪着于老师,像散步一样,慢慢欣赏馆藏。

“小沈,我这来这里已经有几天了,事情办完了,我也该回家了。”

沈瑜挽留道:“您还说曲老师急着回去,怎么您也这么着急?”

于老师说道:“老伴儿牵挂,让我早点回去,我的年纪大了,也恋家。下午有回魔都的飞机。我就回去了。”

沈瑜听于老师的意思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